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南咸糊涂做法大全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河南咸糊涂做法大全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蕨皮,怎么吃?
地蕨皮是很好吃的美味,农村人采回家用水洗干净,放面条锅里当菜,或者打咸糊涂(类似河南的胡辣汤,是用面筋、花生米、豆腐丝、青菜等做成的类似稀饭的美食),印象中用地蕨皮打咸糊涂的吃法最多。地蕨皮又名地耳,是一种大型蓝藻,生长迅速,繁殖快速,耐旱耐寒。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见于林间地上、草丛之间。见水迅速膨胀湿润,呈暗绿色。无水时迅速脱水干燥,呈黑色,貌似黑木耳而小薄。干燥时卷曲。
生产队时冬季“上河工”,要干多少天?伙食怎么样?
作为过去生产队时期冬季“上河工”,要干多少天?伙食怎么样?我把我多年冬天“上河工”的亲身经历,和亲自吃的什如实的告诉现在的人,可能有的人都不相信会那么苦,不知道现在的人怎么看。
在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兴修水利的时代。因为到了冬天农田里的农活也不重要了,农村的壮劳力在上级的组织下,只要一到冬天就开始“上河工”。有一年是加宽加深河道,一般的情况下,也就是二个月的时间,干到腊月初几。如果是新挖的河道,就会干的时间长一点。我记得有一年是挖的新河流,离我们的家有七十里路,那一年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七才收工。
在寒冷的冬天零下六七度的气温中,无论是下面往人力车上装泥土的人,和用人力车从河道的坡上往上拉泥土的人,都会一开始干就把棉袄脱了,就那还是滿头大汗。我们都知道河坡是什么样子,可想装一车泥土往上拉不用力气几个人会拉上去吗?下图就是真实的图片。
当时上级是这样让农民去自觉积极干的,就是用红黑旗的方法让农民自己约束自己,先进的生产队插上红旗,落后的生产队插上黑旗。
那时候上河工的农民吃的主要就是红薯,红薯干面很少一点麦子面。早上是蒸的红薯,喝的是盐白开水,中午是红薯面汤里多少有几根麦子面面条,也等于是红薯面咸糊涂。晚上还是蒸红薯喝咸白开水,里面有切碎的大葱。下图就是当时吃住的真实图片。
生产队冬季"上河工″时,我才十三,四岁,没有直接去工地,但我有幸看见我爸他们那一代人劳动的场景。
思绪一下了让我回七十年代中期,记得一年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冻,我在大伯家和比我大两岁的堂哥在玩,说出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相信,那时的农村全是茅草房,茅草房到处都是破洞,一点不夸张,野猫野狗能从外面钻进屋内,门外的北风透过破洞吹进来,发出带哨的声音,因此,家里和外面一样的寒冷。我和堂哥在他家屋前的草垛上打闹,一抬头,不远处来了生产队的社员,排着队伍,有挑着担子,有拿着钉耙,前面一人举着红旗,上写着:″十四大队三队钢刀连″。经过我身边时,个个目不斜视,仿佛不认识我似的。
于是,我和堂哥跟在大人的后面,也迈开大步走进了他们的行列。
我至今都忘不了这样的劳动场面,在茫茫无际的长江边,数不尽的红旗,数不尽的社员,他们个个争先恐后,一个赛一个挑着河泥往堤上走,号子声连天,有的把身上的棉衣脱了,就穿一件破旧的秋衣,卷着裤腿,从江底往上走。妇女中有身高体壮的也不肯落后,肩上的扁担压在肩上发出"咯吱咯吱″声,身材矮小的用锹挖泥往担子里放。从此以后我才知道,江边本没有堤,是我们老一辈用肩挑出来的,我们后辈亨了他们的福。
时间到了中午,我和堂哥就想回家了吃饭了,堂哥神秘地走到我身边,对着我耳朵说:″等一等再走,看看一会儿队里有人送饭来,能不能蹭顿饭。″我笑笑,默认了。
时间不长,生产队卫大叔和丁大叔挑着吃的来了,走到近处,把担子放下,卫大叔一把将盖在木桶上的塑料布掀开,顿时香气扑鼻,满满两大木桶的″龙糕"(江苏南通地区的一种长形馒头)就显在我们面前,生产队的社员全部围了过来。丁大叔也把铁皮桶打开,是豆腐汤,热气腾腾。卫大叔发"龙糕",一人两个,丁大叔盛汤,一人一碗。到最后,全部发完,一个没剩,原来这些都是算好的,根本没有多余的。
其实,我爸和我大伯早就看见我俩了,只是想让我俩早点回去,见我们不走,知道是啥意思了,大伯拿着一根长长的″龙糕"走向我,塞进我手上,我爸也塞给堂哥一根,我俩顾不得多想,抓起来就吃,转眼间风卷残云,吃光。那种香味至今仍记在心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咸糊涂做法大全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咸糊涂做法大全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