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泡菜坛,有赖于陶瓷烧制技术的成熟和水封技术的初步发明。
中国泡菜坛的经典,一定是基于两个技术。
一个是陶瓷的烧制工艺基本成熟,一个是水封技术的初步发明。
我把他们比作泡菜的“两位将军”。虽然说得不够准确,但这两兄弟确实是在为泡菜保驾护航。
前者是我们祖先的一张王牌,但直到西汉后期,釉陶才由硬陶发展而来,这才是青瓷出现,中国瓷器一统天下的时代的开始。
陶器也可以用果蔬腌制浸泡,但质地粗糙,易风化,不能完全隔绝空气;而且土陶不好恒温,容易吸热散热,不适合果蔬保鲜和盐水发酵。如果盐水长期被腐蚀,陶土壁可能会被腐蚀,很多杂质会溶解在盐水中,不仅会破坏盐水的风味,还会使盐水变质。
所以,只有硬陶,还要有内外壁上釉的罐子,才是泡菜可以长久安身的舒适家园。
从这个角度来看,泡菜是在中国生产的。除了中国较早进入农业文明,需要大量的果蔬保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很早就玩泥巴、玩瓷器,其中泡菜坛子就应需而生。
用这个瓷缸,中国的发酵酱、酱油、醋、酒等。正在蓬勃发展,使一个巨大的中国饮食充满了味道。
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用一个温度相对恒定,不容易被腐蚀,密封效果好的罐子,还是做不出好的能放很久的泡菜。
因为缸内卤水中的乳酸菌是厌氧的,所以缸内环境必须密封,不能经常有外界空气体进入。
那么,把菜泡好,封好坛子口就够了吗?答案是:不会!
酸洗盐水不允许让外界空气体进入,但需要让内部产生的多余气体排出。
卤水发酵前期,坛内空气体中仍有氧气,所以厌氧乳酸菌仍在有氧呼吸,会产生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其次,泡菜和挑咸菜时总会有一些污垢和不纯空气体。当你利用不足或不小心混入时,它们也会变成不纯的气体。就是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也会释放热量,散发气体。
这些气体在密封的罐子里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危害泡菜安全的罪有三:一是坛子里的热度越来越高,喜欢冷的泡菜很难保持酥脆,腌制出来的菜软了甚至烂了,外观、口感、味道都不好。
第二,如果温度过高,本应均衡发酵的乳酸菌会迅速增加,打破卤水的酸碱平衡,泡菜就会变酸——虽然泡菜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酸菜”,但实在太酸了,预计喜欢酸的孕妇和爱吃醋的醋坛子也会酸哭。
第三,这些成分复杂的气体,借助高温高压的联盟,不断滋生有害霉菌,最后彻底毁掉一坛好盐水。
我们经常在泡菜坛子里看到的白花花的泡沫,就是“毁了我的泡菜”的恶势力。
大祖先在创造出独特的硬质陶瓷釉面瓷罐时,还发明了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水封技术,一举解决了中国古代泡菜的“世纪难题”。
每次看到泡菜坛子的嘴唇顺着嘴,我仿佛看到了祖先的智慧。
内轮辋口用盖子密封,外轮辋口与内轮辋口壁之间形成水箱,通过注水增强密封效果;当罐内气体过多,压力逐渐增加到足以使罐盖鼓起时,罐盖被顶起,多余的气体被释放出来,沿罐口从水中汩汩流出,直至罐平衡。
这样一来,我们中国的泡菜就有了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内部。
这种最初用于泡菜坛的水封技术,后来得到了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很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