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肥胖的流行有以下几个特点:超重肥胖率呈现上升趋势,超重率高于肥胖率;男性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儿童;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农村儿童;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近年来,农村儿童肥胖增长速度加快。肥胖的流行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不同人群遗传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行为生活方式各异,所表现的肥胖特征也不尽相同。尽管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内在基础。多种基因与肥胖的发生有关,父母的体重情况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影响子女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父母双方、仅父亲、仅母亲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分别是父母双方均为正常体重儿童的4.0倍、3.1倍和2.7倍。出生前的母亲体型及营养代谢状况,也将会影响儿童期甚至成年期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尽管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在这个短的时间内,基因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异。因此,儿童超重肥胖率在近年来的急剧增加,并不是因为基因发生了改变,而是由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快速改变所致。因此,对于儿童肥胖的防控,应着重在改善导致肥胖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
致肥胖环境
致肥胖环境包括膳食结构的改变、脂肪供能比增高、高糖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增加等因素,可能使儿童摄入过多能量而使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身体活动的减少,久坐时间的增加,视屏活动时间的增加,可能使儿童能量消耗减少,而使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不健康饮食行为,如早餐食用频率低、早餐营养质量差;含糖饮料饮用率和饮用量上升;在外就餐频率增加等,均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电视广告的影响也会对肥胖有一定的影响。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宿主脂肪吸收、存储相关的基因,进而影响能量平衡;菌群失调还可导致宿主循环系统内毒素增加,诱发慢性炎症,进而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变胖大多是因为处于“致胖”环境中,导致的“致”,肥胖的“胖”。什么是致胖环境?就是处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让人发胖的氛围中,比如家长本身就是肥胖,是静坐型的,不爱运动,也不爱跟孩子玩耍,带着孩子一起看屏幕;家长经常外出就餐或者定外卖;家庭聚会比较多,经常大吃大喝,烹调偏油腻好吃,过于丰盛;经常用某些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家里人都不重视、不关心身体健康,有病吃药,没病就不理;有些长辈会认为胖是身体结实,是健康的。一项针对中国孩子的研究表明,孩子如果是祖父母带大的,比起父母养育的孩子,肥胖几率增至两倍。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如果哥哥肥胖,那么弟弟肥胖的可能性会增加11.4倍。
“致胖”环境不局限于家长和家庭,学校、社区、城市等也参与其中。更多的垃圾食品广告,随手可及的方便食品,一个接一个的快餐店,到处可见的食品促销活动……这些都很容易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把他们“喂”胖。美国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搬到肥胖率较高的地区,其父母肥胖风险增加25%,儿童超重或肥胖风险增加19%;反之则反,搬到肥胖率低的地区,父母肥胖风险就会下降29%,儿童超重或肥胖风险也会降低23%。
肥胖孩子的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帮助孩子远离“致胖”环境,还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或者干脆自己就是“致胖”环境之一。要想孩子减肥,父母必须先行动,从改变“致胖”环境开始。还不止于此,预防孩子变胖父母还要做更多,从怀孕开始,父母就应该管理孩子的健康了,包括体重。
孕产妇和儿童早期的营养管理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策略。孕产妇肥胖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详细阐述。养育孩子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关注他们的身高和体重,6个月龄前婴儿每半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重,之后至少每3个月测量一次。及时发现发育迟缓、体重不足或肥胖等问题,尽早采取措施调整,越早越容易,越晚越难。婴幼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也不要跟其他孩子攀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在孕前、孕期和婴儿期就采取措施预防儿童肥胖,事半功倍,不要错过这些发育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