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归来,背上一团青烟,黄守义却无能为力。
因为如花洋是找药的,青松下有很多茯苓。
李商隐的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茯苓诞生的奥秘。
如诗中所述,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其药用部分是干燥的菌核。早在西汉《淮南子》中就已有“千年松,下有茯苓,上有柞丝”的记载。
有研究者对所能收集到的中药方剂进行了统计,发现茯苓是历代应用最广泛的中药方剂。
茯苓性味温和,药食两用。茯苓可加工成粉末,可制成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糕等。,都是当地有名的小吃。
我们常说松柏延年益寿,松树四季常青,能聚四季之气,松子松仁是很好的安神药物。
茯苓寄生在松树上得到松树的收敛。松树四季不老,所以茯苓也能四季生长,从而达到自身的物理性质,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季……的药”的原因之一。
据说药农找茯苓有一个经验:雨后地面很湿,但有茯苓的地方往往干燥,不容易长草。
为什么?
据说松树之所以能抗寒,四季常青,是因为松树中的阳气充足。
松树的树干被砍下后,阳失去了向上的路径,停滞在根部。这团阳会吸收附近大量的和阴体液。所以加茯苓的树桩干的很快,甚至不长草。
茯苓是利尿祛湿的重要药物。所有的水肿、排尿困难和侧身困难都可以用它的向下渗透来治疗。
仔细观察茯苓,发现自然界的茯苓都是粉末状,非常细腻,分子小,密度细,吸水能力很强。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但如果体内的水溢出,阳气就出不来,人就容易生病。这时茯苓可以吸走人体多余的、不必要的、无序的水分,改变人体的水循环。中医多在治水,水路调整,通透,让人舒服。
在古代文献中,“伏”字可以直接写成“潜”,“灵”是一种没有草字头的灵体,因为古人认为松树很有灵气,这种松树的灵气在松树死亡后落在根部,所以称之为伏灵。
因此,茯苓还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心神不宁,一般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对于心神不宁者,茯苓虚实皆宜,可与补心养心药同用,治疗虚证。对于瘀血、痰浊、痰湿、饮痰等实证,由于不影响祛邪,也可用茯苓。
《红楼梦》第六十回告诉我们,茯苓霜是“每天早晨用人乳取一杯,最滋补的东西”。这里用的是茯苓的另一个功能——健脾。
茯苓生于隐土,很土,所以能补脾,健脾益气。茯苓与白术、苍术相比,健脾作用较弱,但茯苓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脾虚证的辅助药物。为什么?
因为脾主运化,所以脾虚往往运化无力,易致湿,也就是说脾虚往往伴有湿浊。这个时候就要补虚,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是比较合适的辅助药,可以配合人参、山药、黄芪、党参等健脾药使用。
方明简介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茯苓常用于治疗水衰引起的疾病。
比如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茯苓。可用于治疗中暑、汗出多汗、胃燥不安、失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止渴。
还有,“汗出,脉浮,渴。”“中风发热,不解烦六七日,表里不一,渴水,入水呕吐”,五苓散可治。
桂苓疏肝汤、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张仲景用它来治疗两种疾病。一方面,《伤寒论》中说“心满,胸中纳气,头眩脉紧”。
另一方面,《金匮要略·痰咳病》中说“心下有痰,胸胁满眩”。这两种症状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气不化水,水内滞留所致。同时,这个方子对晕车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
推荐粥谱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50克。
方法:可磨成粉,放入粥中。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养胃的功效。对于很多每天不感冒但总感觉咳嗽痰多的人,以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用来调节体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