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刀叉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用刀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袭的历史。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现在,一些地区的人民吃饭还沿袭用手抓的习惯。一旦开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扬镳了。论历史,筷子的使用远较刀叉为早。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袭的历史。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现在,一些地区的人民吃饭还沿袭用手抓的习惯。一旦开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扬镳了。论历史,筷子的使用远较刀叉为早。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韩非子》特别提到周朝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箕子看了很是担忧,因为箕子认为用象箸进餐,则与之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须是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配合的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依此类推,衣服穿着,也不可能是布衣短褐,而必须是锦衣九重,住的房子也一定是高台广室等等。箕子的担忧不幸言中,纣王因追求奢侈的享受,荒?粑薅榷?亡国。这就是后世见微知著成语的来历。前年一位香港记者参加前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记者招待会上,注意到这位市长的穿着非同寻常,单是他那条领带,价值当在万元以上,与之配套的西装皮鞋,当然更是世界名牌,光这一身穿戴,非数万元不行,这便与他的工资收入无法平衡,因而怀疑他可能是个贪官,但那时的慕绥新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呢。这位记者即是继承了箕子见微知著的眼光,不幸被言中了。现在人们的口语习惯都称箸为筷,书面语也用筷。查先秦古籍中都不见筷字,筷是迟至明朝才出现的,说来也可笑,筷是因民间口语的忌讳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忌讳特别多,南方民间保留的忌讳也不少,这可能是古吴越的遗风。明朝的陆容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尤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陆容说舟行讳住指船家吃住生活在船上,进餐当然要使用箸,箸音zhu,和住同音,所以改箸为快,后来为了区别起见,加竹头成筷。现今的温州和福州的民间口语仍称筷为箸。西方进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和叉,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知道炼铜以后,有了铜刀,铁器出现以后,才改用铁刀。单独的刀不像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因为它是多功能的,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狩猎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迟至15世纪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因为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的箸,合刀叉的功能为一,简单方便,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不胜其多,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西方何以没有箸?这是与西方进餐以肉食为主有关,肉食又与农业结构有关。欧洲是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了。牧场和草原广大,刀叉是随身挂在腰带上,食无定所,必须随身带。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中国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主食是米饭或馒头,副食以蔬菜为主,佐以少量鱼肉,主副食都可用筷子,熟练之后,非常简单方便。农业社会本来就是定居的,筷子没有必要随身带。筷的前身是小竹竿或细树枝,临时折断两根小竹竿或细树枝,用来拨匀燃烧中的炭火,后来发现烧熟的块根食物如芋、薯之类很烫手,用细竹竿、细树枝夹出来吹凉,就可以吃了,这大概就是筷子的前身。我常想,箸和汉字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联系,汉字的书写工具是笔,这笔和箸都是用细竹竿制作,大小长短相仿,都是运用手指的巧妙操作,故有其一,必有其二。我们很难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毛笔写字,绘画,却仍旧用手抓饭吃。反之,也不能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筷子吃饭,却不知道用毛笔写字和绘画。围绕中国,在亚洲形成了一个所谓汉字文化??,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这个文化??内,人们都使用汉字,也都使用箸。中国人到了亚洲以外的任何地方,他们带去了汉字,也带去用筷吃饭的习惯。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离。

谁告你使用的人少就不能是发明者?西方使用刀叉不到一千年好吧,中国战国时代之前普遍使用刀叉,去看看考古就知道了。匕、匙就是餐刀的意思。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中国人用刀叉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用刀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