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中农业大学陈长福
据中国水产频道原报道,近日来,在浙江湖州、湖北荆州、宜昌枝江等全国一些主要养殖区,以及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地区,黄颡鱼出现不明原因疾病大规模传播,死亡率极高,给部分黄颡鱼养殖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很多鱼塘100%死亡很多鱼塘100%死亡。
据初步调查结果,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黄颡鱼疾病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症状为头腹部充血、鳃丝出血、表皮斑块脱落、肝脏病变、胆囊肿大、肛门肿胀,常伴有肠炎、突然停止进食、鱼沿塘缓慢游动、急性死亡等。病池从每天几十公斤迅速增加到几百公斤,发病呈爆发性,病程短。疾病爆发后,一些水产养殖户根据自己的经验,用杀虫剂对所有池塘进行喷洒,企图杀死鱼身上的寄生虫,用各种消毒剂对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进行消毒,企图杀死水中的各种致病菌,并喂食各种抗生素或药物保护肝胆,以杀死鱼身上的致病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防疫能力。结果证明,这些措施不能控制疾病的迅速发展和病鱼的迅速和大量死亡。
病原体对寄生虫的初步清除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湖州患病的黄颡鱼进行了初步的病原学研究。对部分患病鱼进行寄生虫学检查,结果表明,患病黄颡鱼体内外均无大量寄生虫。因此,黄颡鱼暴发性死亡不是由某些寄生虫引起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排除黄颡鱼暴发性死亡是由某些寄生虫引起的。”
在患病的鱼中可以检测到细菌,但它们是非致病性的。
根据细菌分离、鉴定和对部分濒死鱼的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证明从部分患病黄颡鱼体内可以分离到细菌。将优势菌株制成浓度为108个/mL的活菌液后,以0.2mL/尾的剂量注射健康黄颡鱼,结果证实分离菌株无致病性。然而,在对分离菌株完成药敏试验后,将筛选出的敏感药物投喂黄颡鱼,并不能显示药物对黄颡鱼疾病的治疗效果。
爆发鱼病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病毒病原体。
为了探索这次黄颡鱼暴发性疾病是否由某种病毒感染引起,研究人员检测了鲤鱼疱疹病毒CCV、GCRV(ⅰ型、ⅱ型和ⅲ型)、KHV、CEV、SVCV、冠状病毒和鲈蛙虹彩病毒等15种主要病毒病原,结果均为阴性。将患病黄颡鱼的肝、脾、肾匀浆制成组织液,将患病鱼组织液用滤膜灭菌后,以0.2ml/尾的剂量注射到健康黄颡鱼体内。结果在注射这种经过消毒的病鱼组织液后的第4天,实验鱼开始发病,3天内死亡率达到75%,5天内累计死亡率达到100%,而对照组没有。而且,感染鱼的症状与自然感染鱼的症状相似。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养殖黄颡鱼暴发性疾病可能是由某种病毒病原引起的。
上述病原学研究工作仍在继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此次黄颡鱼暴发的病原学研究将会有结果。引起这次黄颡鱼暴发的病原是病原细菌还是病原病毒,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会给业界一个明确的结论。
对于广大水产养殖经营者来说,为了减少和预防类似暴发性疾病的再次发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养殖过程中进行科学养殖和疾病防控!
任何鱼病的发生都与水产养殖技术的缺陷有关。
首先,广大水产养殖行业要明白一个问题。如果研究者最终确认是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即由某种致病病毒引起,结果可能类似于2009年江苏盐城异育银鲫造血器官坏死的爆发。无论是感染鲤科疱疹病毒2型(CyHV-2)导致银鲫暴发流行,还是此次在黄颡鱼体内可能分离鉴定到的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大量死亡,发病时致病病毒都不应该出现在养殖环境中或存在于鱼体内,而应该已经在养殖环境或鱼体内长期存在。我们之所以在疾病流行前的养殖过程中没有引起养殖鱼类的疾病,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养殖环境和鱼类的免疫防御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些病毒可能突破鱼类防御系统的程度!当养殖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或者养殖鱼类的免疫防御系统薄弱到一定程度,病毒攻击鱼类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一种困扰养殖者的突发性鱼病就发生了!
因此,广大水产养殖者应该明白,任何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都与水产养殖者使用的养殖技术存在缺陷有关。
正如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在给黄颡鱼养殖者讲授水产养殖技术时反复强调的问题,早投喂黄颡鱼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早春投喂黄颡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投喂量,注意少投喂为好。这是因为经过漫长的冬季,黄颡鱼的体质有所下降,在水温尚未上升到黄颡鱼适宜的水温时,其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仍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如果饲养者在早春给黄颡鱼投喂的饲料量过大,可能会导致黄颡鱼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乱,诱发各种疾病。在各地黄颡鱼养殖的相关调查中,前期坚持控制投喂量的养殖者,今年都表现良好,没有任何问题,比如武汉、潜江以及江苏的一些黄颡鱼养殖区。然而,大多数对患有暴发性疾病的黄颡鱼养殖者的调查证实,养殖者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给养殖的黄颡鱼喂了较多的饲料。
滥用药物的“神仙把戏”只会加速养殖鱼类的死亡。
水产养殖是一门自然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从事水产养殖的经营者首先要学会遵循自然规律。研究水产养殖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水产养殖学,其实质是学习、探索和掌握水产养殖学的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人遵循自然规律。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人违反自然规律,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养殖鱼类发生疾病后,养殖业“急着就医”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尚未弄清病因之前,采取“先杀虫”、“消毒、换底、换水”的所谓“神仙伎俩”,甚至有人勇敢地将各种渔药与“杀虫”、“抑菌”、“护肝”、“联合用药”混在一起。如果这次用药失败,他们下次还会继续用一批药。事实上,用这种滥用药物的“小把戏”来治疗养殖鱼类的疾病,往往会加速养殖鱼类的死亡。
面对爆发性疾病,建议住户先做好三步。
面对养殖鱼类突发的爆发性疾病,因为不知道病因而束手无策,不是正确的选择。水产养殖行业应该知道,任何原因都会导致养殖鱼的死亡,大部分养殖鱼都是因为难以获得身体所需的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的。因此,当养殖鱼类发生疾病时,养殖者首先要注意在养殖池塘中打开尽可能多的增氧机,并向养殖池塘中注入适量的清水,以增加养殖水中的溶解氧,使患病的鱼类获得足够的氧气。其次,养殖鱼类受到养殖水体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这是养殖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水产养殖者在养殖水中投放一些缓冲药物,如EDTA、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暂时稳定养殖水中的理化因子,可以避免环境因子对鱼类的刺激。大量实践结果证明,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暂时减少病鱼的死亡数量。三、注意观察养殖鱼的摄食情况,尽量给能吃的养殖鱼喂少量含免疫调节剂(如酵母培养物、酵母多糖、黄芪多糖、维生素C)的饲料,通过调节养殖鱼的免疫功能,达到改善和增强鱼体抵抗力的目的。
关键词:黄颡鱼病害水产养殖